琺瑯之美——中國景泰藍精品鑒賞
琺瑯與金屬琺瑯器 琺瑯,又稱“佛菻”“佛郎”,亦作“琺瑯”(菻,Lin是唐宋以來我國對東羅馬帝國——拜占庭的稱謂)?,m瑯與料(玻璃)、陶瓷釉同屬于硅酸鹽類的物質,它們都是由石英(SiO2)、長石(又稱馬牙石)和瓷土(亦稱高嶺土)等幾種基本原料組成的?! 〗饘偬ガm瑯器,是將經過粉碎、混和、研磨之后的琺瑯粉或琺瑯漿,涂施或者是填施于金屬(主要是銅,亦兼或金、銀)胎的表面,然后經過多次焙燒,以及鍍金和磨光等加工制作過程之后,而完成的一種復合性工藝制品。金屬胎琺瑯器具備了金屬的貴重性和堅固性,同時表現出琺瑯的晶瑩、光滑與裝飾性特點。
金屬琺瑯器的分類 金屬胎琺瑯器主要有掐絲琺瑯器和畫琺瑯器兩大類。如果依據金屬胎琺瑯器在制作過程中,于金屬加工工藝(掐絲、鏨花、錘揲)和琺瑯具體處理方法(填飾、涂飾),以及表面效果(透明與不透明)上的不同,還可以在掐絲琺瑯器和畫琺瑯器兩個主要品種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劃分為鏨胎琺瑯器、錘胎琺瑯器和透明琺瑯器等若干個品種?! ?/span>
晶瑩剔透的元代琺瑯器 掐絲琺瑯器屬“舶”來之物,它是在公元13世紀晚期至14世紀初葉,吸收并借鑒了由阿拉伯半島傳入我國的“大食窯”器制作工藝而發展起來的。(見明·曹昭《格古要論》) 元代掐絲琺瑯器總的特征是:以中華民族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為主,同時也或多或少地帶有一些阿拉伯文化的色彩?! ‖m瑯特點:元代掐絲琺瑯器施用的琺瑯,質地細膩潔凈,表面異常光亮,具有似水晶般的透明效果。特別是寶石紅、寶石藍、葡萄紫和草綠等幾種顏色的琺瑯,更顯鮮艷醒目,正所謂“晶瑩剔透”的時代。這種具有水晶般透明效果的琺瑯,在元代以后明清二代確認無誤的掐絲琺瑯作品之中,均未再現,因此,應該使用的是“舶”來的琺瑯原料,可能是由“大食窯”工匠帶進來的。正如楊伯達先生在《中國美術全集·金銀玻璃琺瑯器》卷首前言“中國古代金銀器玻璃器琺瑯器概述”一文中分析的那樣,其“琺瑯色調鮮艷、質地細膩、光亮潤澤,接近于君士坦丁堡的琺瑯成色”。這一時期流行的主要顏色有:淺藍、深藍(寶石藍)、大紅(寶石紅)、絳黃、白、紫(葡萄紫)、綠(草綠)?! D案主題和布局風格:元代掐絲琺瑯器的圖案主題,主要為纏枝蓮花紋。具體裝飾手法是:以單線技法勾勒枝蔓花朵的輪廓,并在串聯的枝葉間點綴數朵盛開的大蓮花頭,布局疏朗大方,紋樣線條奔放有力,枝蔓伸展自如,器物的頸下和足上常以蓮花瓣或垂云開光作為陪襯,起到了一種既穩定而又顯富麗的作用。這種裝飾手法也常見于同時期的漆器、瓷器和金銀器之上。有學者對元代掐絲琺瑯器的纏枝蓮花紋作了比較明確的闡述:“琺瑯之上的纏枝蓮紋,枝葉肥厚,展卷自由流暢,并襯托著小的花苞。這種風格在同時流行的‘納石失’上更加醒目,近似波斯藝術之特點。” 樸實莊重的明代早期琺瑯器 明代早期的掐絲琺瑯器,以宣德款器為代表。同時,宣德款掐絲琺瑯器也是目前所見掐絲琺瑯實物遺存中,具有時代標志最早的作品?! ∪绻f元代的掐絲琺瑯器,是借鑒“大食窯”器制作工藝,并在阿拉伯琺瑯器制作工匠的指導或者是參與制作的條件下,將中國所固有的傳統審美觀融入制造之中,因而或多或少并帶有一些阿拉伯文化色彩的話,那么,到明宣德時期(1425-1435),無論在器物造型、圖案花紋等方面,則基本上屏棄了阿拉伯文化因素的影響,由當時在宮內設置的制造金屬胎琺瑯器機構——“御用監”,生產出了“宣德款”御用掐絲琺瑯器?! ?/span>
觀察明宣德年間(1425—1435)的掐絲琺瑯器,主要有如下這么幾個特點: 第一,造型淳厚莊重、樸實無華。宣德時期冶金鑄造業相當發達,曾制作了許多精美的金屬工藝品并流傳至今。這一時期的掐絲琺瑯器,胎壁制造一般較為厚重,造型樸實莊重,主要器型品種有爐、瓶、碗、盒、盤、尊、觚等?! 〉诙?,主要以淺藍色琺瑯為地,亦有少量白色地,并用寶石藍(深藍)、紅、黃、紫、綠(有墨綠、草綠)、白(硨磲白)等顏色的琺瑯作裝飾。顏色濃郁沉著,色調純正,表面具溫潤光澤,質地較為細膩。但與元代的琺瑯相比,表面已不具備那種似水晶般透亮的效果?! 〉谌?,纏枝蓮花紋仍是這一時期琺瑯器的主要裝飾題材,在具體的手法上也基本上沿襲了元代的風格。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以雙線勾勒圖案花紋的作品,但極為少見。此外,在繼續使用纏枝蓮紋的同時,還出現了龍戲珠、蟠螭、獅戲球,以及折枝花卉(如菊花、梅花、牡丹)等新的圖案紋樣,這些圖案內容和題材的出現及運用,對后世掐絲琺瑯器的圖案裝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谒?,款識形式。我們目前所見到宣德款掐絲琺瑯器的款識形式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和“宣德年制”“宣德年造”四字款,以及“大明宣德御用監造”八字款等幾種??钭R的書體有楷體、篆書,其中以楷體款占絕對多數。制款的方法有鑄款、鏨刻陽文、陰線雙勾、陰線刻劃和掐絲填釉等幾種形式??钭R位置多在器物底部,也見有置于口沿部者?! $Y胎琺瑯器,是金屬鏨刻與琺瑯工藝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復合性工藝制品。人們把這一“舶”來的金屬琺瑯工藝品種,稱之為“佛郎嵌”,(《格古要論》)用以區別于金屬胎琺瑯工藝的另一品種——“大食窯”器,即掐絲琺瑯器?! 摹陡窆乓摗分杏嘘P大食窯“與佛郎嵌相似”的記載看,鏨胎琺瑯工藝當略早于掐絲琺瑯工藝傳入我國。但時至今日元代的鏨胎琺瑯實物遺存尚不見蛛絲馬跡,明代的實物遺存也極其罕見,這是由于鏨胎琺瑯器的制作難度大,還是當時人們欣賞角度的關系,原因不詳。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我國制造生產的最早鏨胎琺瑯實物,是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明代宣德年間(1426—1435)制造的“宣德年造”篆書款,鏨胎琺瑯纏枝蓮紋圓盒。盒高5.5厘米,直徑11.3厘米。銅胎鍍金。圓形,帶蓋,胎壁厚重。圓盒以淺藍色琺瑯為地,盒立壁及盒蓋表面均鏨纏枝蓮紋,紋飾間填施紅、黃、藍、白、綠色琺瑯。布局疏朗大方,花朵肥碩飽滿,枝蔓伸展堅強有力,與同時期掐絲琺瑯器特點基本相同?! $Y胎琺瑯纏枝蓮紋圓盒,為明宣德年間宮內御用監制造,它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具最早紀年款識的鏨胎琺瑯實物,反映出明代鏨胎琺瑯器的風格特點,是我們研究明代鏨胎琺瑯工藝的珍貴實物材料?! ∪遮叿笨d的明代中期琺瑯器 明代中期掐絲琺瑯器的裝飾題材較早期更為豐富多彩,除纏枝蓮紋外,宣德時期的獅戲球、龍戲珠和各種折枝花卉紋,以及方勝、犀角、珊瑚雜寶紋和花蝶、花果等紋樣,則更為流行。與元代及明早期相比,這一時期的裝飾風格日趨繁縟,布局繁密,并擅長以雙線勾勒技法完成裝飾紋樣。掐絲線條宛轉纖細,但略顯零亂。在花紋結構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以纏枝蓮花紋為例,其蓮花頭變小,花瓣尖瘦,花心常呈“圭”字形,葉片也趨于瘦小?! ∵@里特別談一下“景泰年制”款琺瑯器。在現存具有年款的明代掐絲琺瑯器中,具景泰款的琺瑯器數量最多,款識形式也最為豐富。但是,我們今天所看到具景泰款的掐絲琺瑯器,許多是用不同時期的作品,經過從新設計拼接而成的,有些器物根本就是仿制的,并在器底加鐫“景泰年制”款。因此,對鐫刻有“景泰年制”或“大明景泰年制”款的作品,要做仔細分析,不可輕信?! 】桃馇笞兊拿鞔砥诂m瑯器 我國金屬胎琺瑯器的生產,到16世紀中后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其中以明萬歷(1573-1619)年間的作品為代表?! ∶魅f歷年間的掐絲琺瑯器,琺瑯顏色品種豐富多彩,除藍、紅、白、綠、黃、紫等幾種基本顏色外,出現了豆青色、松石綠色、茶褐色等新的顏色。在色彩搭配上(指地色),盛行以白色、暖色或中間色等淺淡顏色的琺瑯做地,還出現了在同一件作品之上,同時使用兩種或者兩種以上顏色做地色?! ⊙b飾題材更為廣泛,龍鳳、靈芝仙鶴、荷鷺魚藻、松竹梅、山水人物、八寶紋等,成為時尚。此外,將文字與圖案相結合,寓意“福壽吉祥”的裝飾紋樣,如“福壽康寧”“雙龍捧壽”“萬壽如意”等,也開始盛行起來,并基本上是用雙線勾勒技法來完成?! ∵@一時期出現的諸如甪端、鴛鴦、獅形香薰,鵝形匙,菱花式爐等“仿生”琺瑯器,是我們對明清琺瑯器進行鑒定的依據之一?! 〕星皢⒑蟮目滴醭m瑯器 康熙年間的掐絲琺瑯器,風格多樣,其中以細絲粗釉和勻絲濃釉兩種風格的琺瑯制品最為重要,基本上反映了康熙朝,在有清一代掐絲琺瑯器生產上承前啟后的作用?! ?/span>1.細絲粗釉:以單線勾勒圖案輪廓的掐絲方法和以纏枝蓮紋為主題,大花大葉,花朵碩大的圖案裝飾特點,均追仿明代早期的風格。紋樣線條纖細流暢,掐絲剛勁有力。器物的地色多為不透明的淺藍色,質地干澀,灰暗無光,反映出琺瑯質量尚待提高。這一類型的掐絲琺瑯器,多是康熙年間內廷琺瑯作建立之初,以遺存于宮內,明御用監制造的掐絲琺瑯器為基本原型和樣板燒制的?! ?/span>2.勻絲濃釉:習慣以藍色琺瑯為地,用紅、黃、綠、白、藍、紫、赭等顏色的琺瑯作裝飾,質地細膩,色彩純正,表面打磨平整光滑。紋樣線條均勻規整,主要以雙線勾勒技法來完成,技法嫻熟,修正了明代晚期掐絲潦草不均勻的缺點,但早期那種蒼勁的風格逐漸消失。此后清代掐絲琺瑯器基本上是沿著這一風格和路子發展的?! 】滴?/span>(1662—1722)年間,隨著造辦處琺瑯作的建立和海禁令的廢弛,清宮造辦處和廣州的琺瑯工匠,吸收并借鑒瓷器、料器和西方的畫琺瑯制作工藝,試制成功了金屬胎琺瑯工藝中另一個重要的品種——畫琺瑯器?! 】滴踉缙诘漠嫭m瑯器,胎壁制造厚重,器體較小,主要為一些爐、瓶、盒、盤之類,比較單調。作品用筆飄逸灑脫,但不甚工整,顏色品種也不夠豐富?,m瑯施用濃厚,光澤度差,表面欠平整,且砂眼較多?! 〈蠹s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前后,廣州和歐洲的畫琺瑯器制作匠師先后進入內廷,參與指導和制作畫琺瑯器。這一時期的畫琺瑯器,充分顯示出薄、平、光、艷、雅的畫琺瑯器特點?,m瑯質地細膩潔凈,涂施均勻,表面打磨平整光滑,基本無砂眼,色澤艷麗明快,顏色豐富,達10余種。作品除白色地以外,更為盛行以黃色琺瑯為地,具有濃重的皇家生活色彩。畫面用筆工致,畫風寫實,有如工筆重彩畫,更具圖案性效果,內容題材以表現富貴吉祥的寫生花卉為主,早期那種飄逸灑脫的用筆方法已銷聲匿跡?! ∽髌诽ケ谳^早期變得輕薄,但器型規整,種類有了一定的增加,出現了一些如花籃、鼻煙壺等新的品種,但仍以小件器物為主?! ‘惒始姵实那〕m瑯器 清乾隆(1736—1795)年間,由于弘歷本人對于金光燦爛、富麗堂皇的金屬胎琺瑯器倍加賞識,因此,在其制造和生產上,給予了大力的扶持,只要宮內需要,即命成套成系列地燒造,生產規模極為龐大,且不惜工本。胎壁厚重,器型規整,金光燦爛,作品風格殊異,異彩紛呈。掐絲琺瑯器、鏨胎琺瑯器、畫琺瑯器、透明琺瑯器均得到了全面的發展。產品數量繁多,用途廣泛,涉及宮內宗教祭祀、陳設生活等各個領域。如用于宮殿陳設的屏風、寶座、甪端、仙鶴、香筒、熏爐;用于佛堂祭祀的五供、七珍、八寶、佛塔;有生活及實用性的碗、盒、盤、壺、文房用具;平日玩賞享用的鼻煙壺、如意;還有仿古器、仿生器、仿西洋和中西合璧作品;以及家具、漆器、瓷器、玉器上的嵌片等等。大有高達2米以上的佛塔,小到僅幾厘米的鼻煙壺、軸頭,包羅萬象。中國古代金屬胎琺瑯器的生產達到了一個空前絕后的繁榮發展階段。其中分別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和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燒造的12座掐絲琺瑯佛塔,每座平均高達2米,底寬1米,而且每座佛塔在造型、色彩、圖案等方面又多有變化,其規模和工藝水平,以及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堪稱我國古代金屬胎琺瑯器之最?! ∨e步維艱的清代晚期琺瑯器 根據檔案記載,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內廷琺瑯作曾因“無活計可做”而一度被裁撤,并將琺瑯作坊的工匠派往宮內其他機構中當差,一時中止了內廷琺瑯器的生產,金屬胎琺瑯器的生產,從此開始走向下坡路?! ∪欢谇迥?/span>(光緒、宣統)及民國時期,由于掐絲琺瑯器(景泰藍)受到了一些西方國家的青睞,成為了一種可獲得利潤的出口商品,因而刺激了宮廷以外商營作坊的生產。這一時期的掐絲琺瑯器,由于采用了機械拉絲技法,因此線條粗細均勻。其琺瑯施用薄勻,色彩鮮艷,打磨精細。一段時間里先后建立了“老天利”“洋天利”“德興成”“靜遠堂”“志遠堂”等眾多民間作坊。此外,皇室也開設了如“印鑄局”“大清工藝局”等宮營作坊,制作金屬琺瑯器和諸如獎章、獎杯之類的制品?! 〗饘偬ガm瑯器雖為一種“舶”來之物,在中國古代傳統手工藝品的生產發展歷史中,也可謂是一門最年輕的工藝門類,至今也不過七八百年的歷史。但是,當這一制作工藝傳入我國之后,很快便為中華民族傳統藝術所融合,并成為了世界金屬胎琺瑯工藝中的一枝奇芭?! ?/span>
金屬琺瑯器的市場評估 由于金屬胎琺瑯器的制作用材昂貴,工藝復雜,難度大,因此,明清時期一直為皇家壟斷生產,其產品也大多供皇宮中使用,民間涉足不多?,F今市場上出現的許多清代晚期及民國時期的琺瑯制品,胎壁輕薄,顏色飄浮,匠氣十足,缺少藝術觀賞性,與早期金屬琺瑯器那種胎壁厚重,器型規整,色澤濃郁沉著的風格無法比擬。因此,與瓷器、玉器等其他工藝品的價格相差甚遠。今后,隨著人們對金屬琺瑯器認識的逐步提高和具有藝術品位琺瑯制品的不斷出現,金屬胎琺瑯器——這一中國古代年輕的工藝品,在中國藝術品交流市場上,將具有較大的升值空間?!。ǘㄅd順起琺瑯廠整理)